MIR 深度总结 SEMICON CHINA2025  
SEMICON China 是中国规模最大、最全面(涵盖芯片设计、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、EDA/IP、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等全产业链)的半导体行业展览会之一。2025 年的  
SEMICON China 展览面积达到 10 万平方米,吸引了全球 1400 多家知名企业参展,展览规模再创历史新高。虽然本次展会已经圆满落幕,但整个市场仍然沉浸在  
对中国半导体快速发展的震撼之中。在本次大会上,MIR 团队亲赴现场,通过深入学习和调研,为大家梳理了重点厂商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布局,以及中国半导体行业  
的最新发展趋势。  
1. 中国老牌设备厂商技术持续突破,新兴势力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 
1.1 老牌设备厂商  
北方华创: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NAURA)成立于 2001 9 月,主要产品涵盖刻蚀机、薄膜沉积设备、氧化/扩散炉、清洗机等半导体设备,以及锂  
电、光伏等新能源设备。北方华创是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,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产品矩阵,广泛服务于中芯国际、华力微电子等头部厂商。本次展会  
推出首款离子注入机 Sirius MC 313(适配第三代半导体制造)和 12 英寸电镀设备 Ausip T830(专攻 TSV 铜填充工艺国产化率超 55%,技术对标国际竞品。  
中微公司:中微半导体设备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(AMEC)成立于 2004 5 月,核心产品包括等离子体刻蚀设备(CCPICPMOCVD 设备、LPCVD 设备、  
ALD 设备等,是中国刻蚀设备和 MOCVD 设备的龙头企业。本次展会发布亚埃级(0.2Å)刻蚀精度的 Primo Twin-Star,以及 12 英寸晶圆边缘刻蚀设备 Primo  
Halona,覆盖 5nm 以下先进制程需求,这是全球等离子体刻蚀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创新突破。  
拓荆科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Piotech)成立于 2010 4 月,主要产品包括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(PECVD原子层沉积设备(ALD)和次常压  
化学气相沉积设备(SACVD)等。拓荆科技是中国 PECVD SACVD 领域唯一实现产业化应用的供应商。本次展会发布 7 款混合键合设备,覆盖 3D-IC 封装全流程,  
其原子层沉积设备 VS-300T 的坪效比达行业最高,成为国产键合技术从“单点突破”迈向“全链条覆盖”的标志。  
盛美上海:盛美半导体设备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(ACM Research)成立于 2005 5 月,是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项目重点引进的集成电路装备企业,主要产品  
包括单晶圆及槽式湿法清洗设备、电镀设备、无应力抛光设备、立式炉管设备、前道涂胶显影设备及 PECVD 设备等。本次展会发布 Tahoe-SPM 清洗设备、面板级电  
镀设备 Ultra ECP ap-p 等新品,构建覆盖前道制造至先进封装的全平台能力,订单增长超 30%。  
华海清科: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(Hwatsing)成立于 2013 4 月,主要产品包括化学机械抛光(CMP)设备、减薄设备、划切设备、湿法设备、晶圆再生、  
关键耗材与维保服务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能够为集成电路制造商提供 12 英寸 CMP 商业机型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次展会推出减薄抛光一体机HBM 高  
带宽存储芯片封装需求,成为中国唯一实现 12 英寸 CMP 设备量产的厂商,技术指标比肩应用材料。  
1.2 新兴势力  
新凯来: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(SiCarrier)成立于 2021 8 月,隶属深圳国资委。据媒体报道,新凯来由华为“星光工程事业部”拆分组建,其核心团队  
拥有 20 年以上的电子设备研发经验,并与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深度绑定。深圳国资委不仅提供资金支持,还通过政策倾斜推动其与中芯国际、长江存储等头部晶  
圆厂合作,加速产品验证与市场导入。新凯来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发展迅速,其设备在薄膜沉积、刻蚀、量检测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,性能接近国际水平,部分产品已  
进入量产阶段。新凯来首次参展即发布 31 款设备,覆盖刻蚀(ETCH薄膜沉积(ALD/PVD/CVD)及量测检测全流程,核心零部件 90%以上国产化。其 EPI“峨眉  
山”外延设备适配 12 英寸晶圆,突破国际巨头在外延层技术的垄断;ALD“阿里山”设备薄膜均匀性达纳米级,成本较 AMAT 20%-30%,成为中低端市场的有力  
竞争者。  
卓兴半导体:深圳市卓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(ASMADE)成立于 2015 年,主要产品包括先进封装设备、功率器件封装设备、Mini LED 晶片转移设备等。本次  
展会展出高精度贴片机 AS8136 和多功能组焊线 AS2001CLIP,覆盖光模块、功率器件封装等领域,自主化率超 80%,填补国产设备在先进封装细分环节的空白。  
纳设智能: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(Naso Tech)成立于 2018 10 月,核心产品包括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外延设备,其自主研发的 SiC 高温化学气  
相沉积外延设备,是中国首台完全自主创新的设备。本次展会发布8 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全自动双腔系统,通过多区进气技术将外延缺陷率降低 30%,产能提升显著。  
芯三芯三代半导体科技(苏州)股份有限公司(SiCentury)成立于 2020 9 月,主要产品包括 6 英寸和 8 英寸兼容的碳化硅(SiC)外延设备。本次展会推  
出垂直式 6/8 英寸兼容 SiC 外延设备,已在头部客户实现批量出货,外延片均匀性达国际水平。  
根据 MIR 研究,截止到 2024 年,中国晶圆制造设备综合本土化率已达 25%(按市场规模计算,其中清洗、CMPPVD 设备本土化率已超 35%。新老设备厂商  
的持续发力助力晶圆制造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升。  
2024 年主要晶圆制造设备本土化率情况  
数据来源:MIR DATABANK  
2. 半导体材料产商:从国产替代到国际竞争力  
2.1 光刻胶:填补高端空白  
北京科华: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(Kempur)成立于 2004 8 月,主要产品涵盖 KrF248nmI-lineG-line、紫外宽谱的光刻胶及配套试剂,是中  
国首个在光刻胶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 28nm KrF 光刻胶已实现了 90°±0.5°侧壁垂直度和 99.5%良率。  
徐州博康: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(BC Pharma)成立于 2010 3 月,主要产品包括 ArF/KrF 光刻胶单体及光刻胶、G 线/I 线光刻胶、电子束光刻胶等,  
是中国唯一一家实现单体-树脂、光酸-光刻胶全产业链覆盖的光刻胶供应商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 i-line 光刻胶分辨率达 1.5μm,金属离子含量  
<0.01ppb,已进入 TSV 封装市场。  
2.2CMP 材料: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 
安集科技:安集微电子科技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(ANJI)成立于 2006 2 月,主要产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学机械抛光液(CMP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和电镀  
液及添加剂系列产品,是中国 CMP 抛光液领域的龙头企业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第三代氧化物 CMP 浆料在 3D NAND 工艺中碟形缺陷控制±2nm,寿命延  
40%。  
鼎龙股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(Dinglong)创立于 2000 7 月,主要业务涵盖半导体制造用 CMP 工艺材料、晶圆光刻胶、半导体显示材料和半导体先  
进封装材料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抛光液添加剂纯度达 99.999%。  
2.3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:大尺寸与高纯度突破  
天岳先进: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SICC)成立于 2010 11 月,主要产品包括导电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,其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市占率连续多年  
位居全球前三,2023 年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二。在本次展会上,全球首发全系列 6/8/12 英寸碳化硅衬底,12 英寸产品晶粒产出量提升 2.5 倍,  
微管密度<1/cm²,适配新能源汽车 800V 平台。  
天科合达: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(TankeBlue)成立于 2006 9 月,由新疆天富集团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设立,是中国首家专业从事碳化  
硅晶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,拥有完整的碳化硅晶片生产线,在导电型碳化硅单晶领域长期稳居国内第一。本次展会推出 8 英寸光波导型衬底(透光率>95%解决 AR  
眼镜彩虹纹难题。  
中国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近年来快速提升,但仍呈现结构性分化特点:成熟制程材料替代率显著提高,但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,部分领域技术瓶颈亟待突破。  
根据 MIR 研究,截止到 2024 年,中国大陆主要的晶圆制造材料国产化率仍然较低,普遍仍在 40%以下,部分关键材料如光刻胶仅 13%。  
2024 年中国大陆晶圆制造材料本土化率  
数据来源:MIR DATABANK  
3. 半导体零部件厂商:产品更全面,高精度突围  
3.1 射频电源与等离子体源  
吉兆源科北京吉兆源科技有限公司(GMPOWER)成立于 2012 2 月,主要研发和生产射频电源、射频自动匹配器及溅射用直流电源。本次展会推出半导体  
射频电源系列(如射频 RPS 系列、ESC 静电卡盘电源系列支持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,重复定位精度达±0.1mm,适配先进制程需求。  
富创精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(Fortune Semi)成立于 2008 6 月,产品包括工艺零部件、结构零部件、模组产品和气体管路。富创精密是中国领  
先的半导体零部件核心制造商,其高耐腐蚀、超高洁净零部件已在 7nm 制程工艺设备中广泛应用。本次展会推出包括适配光刻机、刻蚀机等设备的真空卡盘、射频电  
源、温控模块等,覆盖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需求,性能对标国际水平。  
英杰电气: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(INJET)成立于 1996 1 月,主要产品包括系列功率控制器、铸锭炉电源、还原炉电源等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  
其射频电源及匹配器适配刻蚀、薄膜沉积等工艺,支持高频稳定能量输出;RPS 远程等离子源:优化刻蚀与清洗工艺的稳定性,降低能耗 30%。  
恒运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有限公司(CSL)成立于 2008 11 月,主要产品包括射频电源系统、真空卡盘等,适用于刻蚀机、薄膜沉积设备,覆盖 5 纳米先  
进制程需求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射频电源系统适配刻蚀机、薄膜沉积设备,覆盖 5 纳米先进制程需求。  
沃特塞深圳市沃特塞恩科技有限公司(Wattsine)成立于 2014 11 月,主要产品为固态微波远程等离子体源(RPS解决半导体刻蚀与清洗工艺中的高稳  
定性需求,已进入碳化硅外延设备验证阶段。本次展会展示固态微波远程等离子体源(RPS解决半导体刻蚀与清洗工艺中的高稳定性需求,已进入碳化硅外延设备验  
证阶段。  
3.2 静电卡盘  
吉兆源科技:北京吉兆源科技有限公司(GMPOWER)成立于 2012 2 月,主要研发和生产射频电源、射频自动匹配器及溅射用直流电源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  
上获悉,其 ESC 静电卡盘电源系列已实现纳米级电压稳定性(±0.1%适配高精度刻蚀机。  
长风电子:浙江长风电子有限公司(ZJCF)成立于 1984 5 月,主要从事电子仪器用轻触开关、微动开关、AV 插座、麦克风插座、连接器、塑胶件、冲压件等  
系列产品的生产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与韩国 KSTE 合作开发的静电卡盘,计划实现中国本土量产,解决刻蚀机、薄膜沉积设备国内空白问题。  
英杰电气: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E-Chuck 静电卡盘电源实现纳米级电压控制(±0.1%适配高精度刻蚀设备。  
3.3 泵与真空系统  
北仪优北京北仪优成真空技术有限公司(Beiyi Woosung)成立于 2002 11 月,主要产品包括 TRP 系列双级旋片泵、RPF 系列液力偶合罗茨泵、SRP 系列  
单级旋片泵、罗茨泵真空机组等。本次展会推出 TRP 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和液力耦合罗茨泵,适配半导体制造中的高洁净度需求。  
浙江启尔机电:浙江启尔机电技术有限公司(CheerTech)成立于 2013 5 月,主要研发、生产和销售高端半导体装备超洁净流控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,包括高  
端光刻机浸液系统、磁悬浮泵、波纹管泵(风囊泵)等。MIR 分析师在展会上获悉,其磁悬浮泵和波纹管泵(风囊泵)已实现无油污染,可为晶圆厂提供超洁净流控  
解决方案。  
半导体零部件需满足高精度、高洁净度、耐腐蚀性、超长寿命等严苛要求,高端技术国内外供应商差距显著,如国产射频电源与等离子体源功率稳定性、波形控制  
等参数与美企 MKSAE 差距较大。但由于近两年美国制裁的不断加剧,外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在华限售,倒逼国产零部件厂商不断进行技术升级。  
国产设备厂商一方面寻求欧美及日韩零部件厂商替代(如霍廷阁、DaihenLK 一方面不断扶持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(如华创扶持自有品牌华丞电子,使  
用恒运昌、联影等国产供应商此次新凯来的设备零部件 90%以上是自研及国产供应商,也进一步体现了国产零部件供应能力的进一步加强。  
4. 中国半导体发展趋势总结  
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半导体晶圆制造设备市场规模达 2300 多亿元到历史高点年市场规模总体保持上涨趋势比增长 19.4%。  
2018~2024 年中国大陆晶圆制造设备市场规模(百万人民币)  
数据来源:MIR DATABANK  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,在半导体设备、材料、关键零部件领域一直被外资厂商所主导,中国大陆市场一直是 ASMLTELSCREEN 等外资厂商最  
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。但近两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大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持续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、原材料突破、关键零部件自主供应;设备厂商与  
晶圆厂、材料企业形成联合开发机制,缩短验证周期。  
半导体设目前,中国半导体设备已从单一产品突破转向全流程覆盖,刻蚀、薄膜沉积、离子注入等核心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升。支持 5nm 制程的 ALD 设备、高精  
度离子注入机等产品性能对标国际水平,填补了高端设备空白。同时,先进封装技术(如 3D 集成、Chiplet)的突破推动国产设备在 AI 芯片、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。  
半导体材关键材料如碳化硅(SiC)衬底、高纯度电子特气、光刻胶等实现国产替代。12 英寸碳化硅衬底成本降低 30%,第三代半导体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领域  
的商业化加速。此外,抛光液、抛光垫等材料市占率不断提升,逐渐打破海外垄断。  
半导体零部中国半导体零部件产业正经历从“低端向“高端的转型,机械、陶瓷等中低端领域已形成竞争力,但射频电源、真空阀等高端产品仍需突破。未来,  
通过产业链协同(设备-材料-制造技术创新和资本整合(并购/全球化布局国产零部件厂商将逐渐向一线梯队进阶,并进入到全球市场供应链当中。